在城乡中艰难栖居的人

在《春水流》这部小说集中,城乡可以看到两个系列小说已具雏形:一是中艰都市系列小说,《小武哥》《房祭》即属于这一系列;二是难栖“卞庄”系列故事,如《扎纸人的城乡人》《黄纸白花》均属于这一系列。两种题材看似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中艰两种群体与生活,实际上共同表达着一种主题,难栖也是城乡这部小说集最重要的主题,即人类栖居的中艰艰难。栖居并非仅仅意味着对固定处所的难栖占有,亦指心灵的城乡解放与自由,显然《春水流》中的中艰主人公们在这两个维度上均面临着极为残酷的处境。

在城乡中艰难栖居的人

“卞庄”系列小说中,难栖卞庄在作家的城乡笔下成为现代化视阈下乡村的代名词,是中艰传统社会的最后居所,同时笼罩在城市化的难栖影响之下。作家并未在都市的对照下将乡村人际关系诗化为温情脉脉的世界,而是先揭开了村人之间造谣传谣、相互欺压的冷漠一面,而后才将主人公们的人生经历镶嵌在这一乡村关系网中,其中《扎纸人的人》《黄纸白花》两部小说最具代表性。

《扎纸人的人》中,大部分片段中,主人公被村人称作“三老猫”,他不是卞庄人,而是无亲无故无辈分的外来户,卞庄对他来说,是一个流落至此的暂居地,这就造成了他在卞庄的身份尴尬。他与一个叫狗狗的小男孩之间产生了类似父子的感情,与女仔娘产生了爱情,感情是真挚与温暖的,但因为狗狗是别人家的儿子,女仔娘则是别人的妻子,因此注定以悲剧收尾。可见,三老猫虽常年居于卞庄,但情感并无真正的栖居之地。另外,“三老猫”的称呼,也昭示了其身份认同问题,小说结尾他大哭并反复向女仔娘陈述自己的名字“我叫世全啊,世全啊,张世全”,事实上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强调。在卞庄,他没有自己的姓名,也不拥有一切亲情与社会关系,因此不具备真正的身份,只是作为一个扎纸人的人游离在卞庄的社会边缘。

《黄纸白花》中,无论是被收留长大在卞庄的主人公薪饭,还是在村子里游荡的不知来处的傻子勇勇,实际上在卞庄都算是无家者,没有稳定的家族根基与合法身份,只能残酷地栖居于卞庄。薪饭与发小存根的最大矛盾也聚焦于人的“栖居地”——漂泊者勇勇的户口归属,关联着能否在卞庄拥有30平方米的住所,小说最终的悲剧也来源于此。作家对主人公抱有一种同情和仁慈,虽然赋予两部小说悲剧内核,但结尾都为主人公设置了根的延续的可能性,对薪饭而言,作家以一对老夫妻寻子的情节暗示了他的来处,同时为他安排了代表希冀的遗腹子的存在,在《扎纸人的人》中,结尾处也以秀儿娘的语言暗示了世全的根的延续,开头一句“我出生在卞庄”提供了栖居的可能性。

同样,以《小武哥》《房祭》为代表的都市题材小说,作家从现实中最普遍的租房、买房问题展开,并以此作为矛盾的中心制造了一系列冲突,安排了触目惊心的结局,揭示了外来打工者在都市身如浮萍的无根状态。

《春水流》一篇虽不属于以上两个系列,却更加典型地表达着“残酷地栖居”这一主题。主人公胡得福是一个常年行驶在路上的货车司机,不仅这种职业赋予他漂泊不居的生活状态,而且遭遇背叛婚变的情节更坐实了他无家可归的人生遭际。高速公路上服务区的一个澡堂成为他几十年中最重要的栖息地,迎来送往的澡堂女老板关玉娥则成为他内心最牵挂的人。从整篇小说来看,主要情节是胡得福和关玉娥的感情发展,但是作家并未将其构架为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,而是两人均有各自饱满的情节线。相较于胡得福,关玉娥遭遇的是一个舍身成仁的故事,依靠曾经的爱独自过活,但身边尽是他乡之客,其余生均在高速路的服务区寄居。

不过,尽管王明宪的小说深刻且突出地表达着这一类主题,可贵的是,其表现手法并未受此束缚,反而极具多样性。首先,是多方位的叙事角度。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描摹人类栖居的艰难,除却上文提到的卞庄边缘人角度与城市欲做房奴而不得的角度外,其余作品亦采取不同的角度。《米元宝》详细呈现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,从自杀前的心理活动写到死后的埋葬,将底层劳动者生的挣扎与死的悲凉细腻地刻画出来,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令人动容。《春水流》以货车司机路上行驶的角度切入故事,是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的“公路”题材,以司机的视角串联路上所见,角度新颖且具有极强的内容承载力。

其次,在整部小说集中,叙事风格有着极强的差异性。《扎纸人的人》《黄纸白花》《春水流》等小说,叙述平实沉稳,批判犀利有力,对主人公的遭遇抱有深刻的同情,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叙述方式。同时,亦可见现代派叙事方式的影响,《米元宝》中,“米元宝死了。米元宝死在了自家的柴火房里。米元宝是吊死在自己家的柴火房里的。吊死米元宝的不是别人,是米元宝自己。米元宝上吊了”等语段的重复,不仅在语感上增添了回环往复的节奏感,在相应的情节中亦具有强调作用,悲剧意蕴更加深刻。《普渡寺》的叙述颇具先锋意味,救赎与杀戮的故事背景中,叙事的迷宫与哲思性达到了极点。

再次,思想资源的丰富性。作品中既可见作家深厚古典文学素养(如《房祭》中的“风飒飒兮木萧萧,思公子兮徒离忧”来自古老的《九歌》),又可见佛教文化的影响。作家在多篇小说中植入佛教元素,如《春水流》中胡得福因车上载着菩萨塑像而避免了路途中的危险,他时常想起的“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”,关玉娥微信的莲花头像,几人闲话间说关玉娥长得像菩萨等,还有《房祭》的小标题均源自佛教经典,《普渡寺》则直接以寺庙、大和尚为书写对象。佛家思想与佛教元素不仅是小说的点缀,而且是作家理解世界、阐释人物和讲述故事的角度与方法。

另外,小说素材来自广阔的社会现实,整部小说集植入了诸多社会问题,如都市打工者的租房、买房、婚恋问题,尘肺病患者问题,遗弃儿童问题,乡村城市化问题,拆迁问题等,均成为作家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与情节基础。

“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”,几乎是人类共同的向往,但现实常常与之相悖,对很多人来说,身体和心灵总有一样漂泊无依,甚至残酷地栖居在现实中,作家年轻如斯,但是对生活与生命的认识之广、理解之深、表达之切,已然走在了超越的道路上。

在《春水流》这部小说集中,可以看到两个系列小说已具雏形:一是都市系列小说,《小武哥》《房祭》即属于这一系列;二是“卞庄”系列故事,如《扎纸人的人》《黄纸白花》均属于这一系列。两种题材看似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群体与生活,实际上共同表达着一种主题,也是这部小说集最重要的主题,即人类栖居的艰难。栖居并非仅仅意味着对固定处所的占有,亦指心灵的解放与自由,显然《春水流》中的主人公们在这两个维度上均面临着极为残酷的处境。

“卞庄”系列小说中,卞庄在作家的笔下成为现代化视阈下乡村的代名词,是传统社会的最后居所,同时笼罩在城市化的影响之下。作家并未在都市的对照下将乡村人际关系诗化为温情脉脉的世界,而是先揭开了村人之间造谣传谣、相互欺压的冷漠一面,而后才将主人公们的人生经历镶嵌在这一乡村关系网中,其中《扎纸人的人》《黄纸白花》两部小说最具代表性。

《扎纸人的人》中,大部分片段中,主人公被村人称作“三老猫”,他不是卞庄人,而是无亲无故无辈分的外来户,卞庄对他来说,是一个流落至此的暂居地,这就造成了他在卞庄的身份尴尬。他与一个叫狗狗的小男孩之间产生了类似父子的感情,与女仔娘产生了爱情,感情是真挚与温暖的,但因为狗狗是别人家的儿子,女仔娘则是别人的妻子,因此注定以悲剧收尾。可见,三老猫虽常年居于卞庄,但情感并无真正的栖居之地。另外,“三老猫”的称呼,也昭示了其身份认同问题,小说结尾他大哭并反复向女仔娘陈述自己的名字“我叫世全啊,世全啊,张世全”,事实上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强调。在卞庄,他没有自己的姓名,也不拥有一切亲情与社会关系,因此不具备真正的身份,只是作为一个扎纸人的人游离在卞庄的社会边缘。

《黄纸白花》中,无论是被收留长大在卞庄的主人公薪饭,还是在村子里游荡的不知来处的傻子勇勇,实际上在卞庄都算是无家者,没有稳定的家族根基与合法身份,只能残酷地栖居于卞庄。薪饭与发小存根的最大矛盾也聚焦于人的“栖居地”——漂泊者勇勇的户口归属,关联着能否在卞庄拥有30平方米的住所,小说最终的悲剧也来源于此。作家对主人公抱有一种同情和仁慈,虽然赋予两部小说悲剧内核,但结尾都为主人公设置了根的延续的可能性,对薪饭而言,作家以一对老夫妻寻子的情节暗示了他的来处,同时为他安排了代表希冀的遗腹子的存在,在《扎纸人的人》中,结尾处也以秀儿娘的语言暗示了世全的根的延续,开头一句“我出生在卞庄”提供了栖居的可能性。

同样,以《小武哥》《房祭》为代表的都市题材小说,作家从现实中最普遍的租房、买房问题展开,并以此作为矛盾的中心制造了一系列冲突,安排了触目惊心的结局,揭示了外来打工者在都市身如浮萍的无根状态。

《春水流》一篇虽不属于以上两个系列,却更加典型地表达着“残酷地栖居”这一主题。主人公胡得福是一个常年行驶在路上的货车司机,不仅这种职业赋予他漂泊不居的生活状态,而且遭遇背叛婚变的情节更坐实了他无家可归的人生遭际。高速公路上服务区的一个澡堂成为他几十年中最重要的栖息地,迎来送往的澡堂女老板关玉娥则成为他内心最牵挂的人。从整篇小说来看,主要情节是胡得福和关玉娥的感情发展,但是作家并未将其构架为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,而是两人均有各自饱满的情节线。相较于胡得福,关玉娥遭遇的是一个舍身成仁的故事,依靠曾经的爱独自过活,但身边尽是他乡之客,其余生均在高速路的服务区寄居。

不过,尽管王明宪的小说深刻且突出地表达着这一类主题,可贵的是,其表现手法并未受此束缚,反而极具多样性。首先,是多方位的叙事角度。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描摹人类栖居的艰难,除却上文提到的卞庄边缘人角度与城市欲做房奴而不得的角度外,其余作品亦采取不同的角度。《米元宝》详细呈现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,从自杀前的心理活动写到死后的埋葬,将底层劳动者生的挣扎与死的悲凉细腻地刻画出来,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令人动容。《春水流》以货车司机路上行驶的角度切入故事,是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的“公路”题材,以司机的视角串联路上所见,角度新颖且具有极强的内容承载力。

其次,在整部小说集中,叙事风格有着极强的差异性。《扎纸人的人》《黄纸白花》《春水流》等小说,叙述平实沉稳,批判犀利有力,对主人公的遭遇抱有深刻的同情,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叙述方式。同时,亦可见现代派叙事方式的影响,《米元宝》中,“米元宝死了。米元宝死在了自家的柴火房里。米元宝是吊死在自己家的柴火房里的。吊死米元宝的不是别人,是米元宝自己。米元宝上吊了”等语段的重复,不仅在语感上增添了回环往复的节奏感,在相应的情节中亦具有强调作用,悲剧意蕴更加深刻。《普渡寺》的叙述颇具先锋意味,救赎与杀戮的故事背景中,叙事的迷宫与哲思性达到了极点。

再次,思想资源的丰富性。作品中既可见作家深厚古典文学素养(如《房祭》中的“风飒飒兮木萧萧,思公子兮徒离忧”来自古老的《九歌》),又可见佛教文化的影响。作家在多篇小说中植入佛教元素,如《春水流》中胡得福因车上载着菩萨塑像而避免了路途中的危险,他时常想起的“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”,关玉娥微信的莲花头像,几人闲话间说关玉娥长得像菩萨等,还有《房祭》的小标题均源自佛教经典,《普渡寺》则直接以寺庙、大和尚为书写对象。佛家思想与佛教元素不仅是小说的点缀,而且是作家理解世界、阐释人物和讲述故事的角度与方法。

另外,小说素材来自广阔的社会现实,整部小说集植入了诸多社会问题,如都市打工者的租房、买房、婚恋问题,尘肺病患者问题,遗弃儿童问题,乡村城市化问题,拆迁问题等,均成为作家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与情节基础。

“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”,几乎是人类共同的向往,但现实常常与之相悖,对很多人来说,身体和心灵总有一样漂泊无依,甚至残酷地栖居在现实中,作家年轻如斯,但是对生活与生命的认识之广、理解之深、表达之切,已然走在了超越的道路上。